介绍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情况
时间: 2023年5月8日(星期一)上午10:00
出席: 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 东营市副市长孙永 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毕建明 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副所长易可可 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开昌
内容: 邀请省科技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情况
 
文字实录 正序 | 倒序 手动刷新 自动刷新:
   李康

新闻界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2022年12月30日,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先生、东营市副市长孙永先生、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毕建明先生、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副所长易可可先生、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开昌先生为大家介绍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梁恺龙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梁恺龙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2021年10月21日,365体育投注,365备用网址: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365体育投注,365备用网址: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经过多方共同努力,2022年12月30日,科技部正式批复在山东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这是我省落实365体育投注,365备用网址: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对加速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意义重大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5亿亩,盐碱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多样,开发潜力巨大,是我国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旨在打造盐碱地技术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统性突破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模式,为我国乃至全球盐碱地生态保护和高效利用探索新路径、提供新技术、建立新样板。中心获批建设,是我省高能级科创平台新的突破,奠定了我省在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领域的战略领先地位,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功能定位和建设布局

中心以盐碱地综合利用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引领性技术攻关为核心使命,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治理盐碱地向适应盐碱地转变,由化学农业向生物农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智慧化现代农业转变,努力探索盐碱地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与战略研究高地、创新创业人才引培基地、机制创新试验场、盐碱地综合利用产业新技术策源地和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为我国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构建盐碱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研发布局上:针对适生作物品种少、盐碱耕地质量低、生产效率不高、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中心将聚焦盐碱地生物育种、盐碱地产能提升和盐碱地生态化利用三大关键领域,设立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盐碱地适生作物种质资源创制与高效育种、盐碱地土壤改良与快速培肥、盐碱地水肥盐协同调控、盐碱地绿色低碳与生态强化、标准化高效智慧种养、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功能化开发等七大重点研究方向。

空间布局上:针对全国盐碱地类型多样和资源禀赋差异大等特点,按照盐碱地类型及地域分布情况,构建“1+3+16”的空间布局。“1”,就是在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建立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总部,负责核心研发、系统集成、综合协调和创新服务等工作。“3”,就是按照不同类型盐碱地区,设立东北苏打盐碱地、西北干旱半干旱盐碱地、华北插花盐碱地3个分中心,开展区域性应用研发、模式打造和专业化服务工作。“16”,就是在大庆、银川、巴彦淖尔、石河子、德州、东营、盐城、喀什等地布局建设16个技术集成应用综合试验站,以我国典型盐碱区为主要监测对象,重点开展盐碱地土壤、植被、地下水和气候等长期定位观测与区域特色农业技术创新研发,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格局,为盐碱地治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三、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目标

中心建设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23年—2025年。中心总部和各分中心、试验站全面启动运行。突破一批盐碱地生物育种关键核心问题,培育耐盐3‰~6‰的粮油、饲草、特种经济作物新品种(系)80个以上,构建耐盐碱生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实现我国盐碱地主要农作物的品种更新换代。突破盐碱地土壤改良与快速培肥、多水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带动1300万亩盐碱耕地质量普遍提升1~2个等级,单位面积综合产能提高25%以上。构建“生物育种—绿色投入品—标准化智慧化种养—生态化利用”的盐碱地生态化高值化全产业链条,培育盐碱地高效生态智慧农业新模式,建设盐碱地特色功能性产品等产业孵化基地。

第二阶段是2026年—2030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创新中心,中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以本地化团队为主,引进和合作团队为辅的人才团队,形成高层次创新人才、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农民和企业家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制约盐碱地保护和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得到解决,孵化出一批科技型企业,在典型盐碱区形成多种相对稳定的盐碱地综合生态高效利用模式,带动我国盐碱地规模化分类利用和盐碱地产能提升。

第三阶段是2031年以后。中心的平台体系更加健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盐碱地相关的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高度集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渠道更加畅通,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日益凸显,自我发展能力大大提高。在我国不同盐碱类型区基本形成稳定且可持续的盐碱地综合生态高效利用模式,盐碱地后备耕地资源的作用得到科学合理发挥。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李康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人民网记者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意义深远,请问,下一步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中心将如何建设运行,近期有什么工作安排? 

   

?毕建明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家新型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有效运行,达到预期建设目标,我们从三个方面建立运行机制。

一是多方共建。盐碱地国创中心依托黄三角农高区建设,省政府和中国农科院为组织单位,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山东盐碱地农业公司和山东省农科院为牵头建设单位,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中科院南京土壤所、青岛农业大学等18家国内盐碱地农业领域创新能力强、科研基础雄厚、产业化成效显著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优势单位共建,涵盖了国内盐碱地科技创新全部领域,覆盖所有盐碱地类型区,搭建起全国盐碱地科技创新网络体系,有效整合全国盐碱地优势创新创业资源,形成盐碱地保护和综合利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实体运行。在山东省政府和中国农科院共同组织下,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山东盐碱地农业公司和山东省农科院共同作为牵头建设单位,组建新型研发机构事业法人,作为盐碱地国创中心运营机构。目前,盐碱地国创中心已经注册登记。同时,适时组建由共建单位、社会资本、科研团队参股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服务,构建“新型研发机构+配套服务企业”的管理模式。

三是科学管理。根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理要求以及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背景、目标任务和运行管理实际,实行“理事会+专家委员会+中心主任”的管理体制,形成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的重大事项理事会决策、专家委员会咨询、中心主任负责落实的管理模式。

关于近期工作,主要是按照组织体系、科研攻关、人才队伍建设、总部和产业孵化体系建设“四条线”并行的协同推进机制,举全区之力、集各方之智全力加快推进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组织体系建设。成立共建领导小组,由山东省政府分管领导和中国农科院院长任组长。组建盐碱地国创中心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聘任中心主任、副主任以及分中心主任,成立实体运营机构。根据科技部意见,举办“首届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

二是加快推进科研攻关。进一步梳理盐碱地国创中心3年建设期需新建和提升的科研平台、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列出详细计划清单,细化分解工作任务,确保按期完成。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创新立项形式,根据项目性质、实施主体等实际情况,采取竞争申报、揭榜挂帅、委托研发等形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近期,组织中国农科院、中科院、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高校、企业,凝练出稳定支持团队项目10个、完善提升及新建科研平台10个、揭榜挂帅项目6个,进一步论证后组织实施。

三是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集聚共建单位创新资源,年内吸引共建单位的30个以上团队参与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整合东营市农科院、东营职业学院等科研力量,办好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专兼职科研辅助人员和科研助理100人以上。

四是加快推进总部基地项目和产业孵化体系建设。按照盐碱地国创中心科研需求和科研平台布局,做好总部基地建设,力争上半年开工建设。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统筹规划各类研发创新平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依托山东省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引导科研团队创新创业,加快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共建创新平台,转化科技成果,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规模。

关于这个问题,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新华社记者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落地黄三角农高区,请问目前黄三角农高区在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等条件保障方面进展如何?具备了哪些基础? 

   

?毕建明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我们坚持以干促批,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创建,为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一是聚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着力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高地。黄三角农高区已建成功能相对完备的盐碱地创新平台集群,包括获得农业农村部批复的国家盐碱地生物农业试验示范区、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盐碱地智能农机装备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平台,落户山东省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黄三角农高区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山东中科智能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山东东方健康生物科技研究院、山东中科益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东营青岛农业大学盐碱地高效农业技术产业研究院、山东省高校盐碱地智能农机装备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10个省级平台,完善及新建了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盐碱地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生物产业技术中试研发平台、黄三角生物遗传与精准分子育种实验室等10多个科研平台,设施面积16.6万㎡,将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成熟的技术成果,汇聚到平台上进行熟化转化,推动产业化应用。建设了1.5万亩高标准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并在东营市域建设示范基地5万亩,具备了开展田间科研试验项目充足的物理空间。

二是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着力打造盐碱地特色高层次人才高地。匡廷云院士设立院士工作站,种康院士同意设立院士工作站,与曹晓风院士、田志喜研究员签订了合作协议,汇聚各类专家人才团队达到98个、674人。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共建盐碱地农业研究生培养基地,获批山东省智能农机装备现代产业学院。这些人才团队和机构,奠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

三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着力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依托科研平台、人才团队,近几年先后承担或组织实施“环渤海盐碱地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及应用”等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STS计划,以及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9项,集成突破盐碱地提质增效、生物育种技术、基因精准编辑等十大关键核心技术,搜集国内外粮食、饲草、药用植物、果蔬等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2.1万份,筛选培育出45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其中8个耐盐碱大豆新品系进入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审定1个田菁新品种、1个耐盐水稻新品种,开展各类作物试验示范10万余亩,为盐碱地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关于这个问题,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大众日报?记者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核心区域和主战场,请介绍一下东营市委、市政府将如何支持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孙永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将其作为贯彻落实365体育投注,365备用网址: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重要举措,时时放在心上、紧紧抓在手上。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推动黄三角农高区高质量发展工作委员会,出台了支持黄三角农高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

作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之一,东营市将牢记365体育投注,365备用网址:总书记殷切嘱托,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全面落实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方案的总体要求和各项任务,认真研究好、落实好支持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发展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在服务“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充分彰显东营担当。

一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东营市将通过安排专项财政补助资金、积极争取政府债券项目等方式,对盐碱地国创中心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等给予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引导各县区、企业、金融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为盐碱地国创中心运行提供稳定性、持续性资金保障。将盐碱地国创中心所在黄三角农高区纳入东营市“人才新政40条”政策范围,支持盐碱地国创中心引育高端人才,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另外,正在拟定东营市事权之外的政策支持清单,提请省政府予以授权开展试点,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盐碱地国创中心发展开展有益探索、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推动全市盐碱地领域的科技创新资源向盐碱地国创中心汇集,整合东营市农科院、东营职业学院等全市盐碱地科研人才力量,融入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发展;鼓励引导东营龙头企业与盐碱地国创中心开展合作,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联建科技型企业;支持盐碱地国创中心申报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先导专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科技项目,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给予补助奖励。

三是加强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通过物化产品、技术服务和知识产权交易等多种形式,促进盐碱地国创中心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尽快形成生产力。支持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集成示范,推广“控盐”“节水”“减肥”“降药”等新技术成果,建设功能性粮食、盐碱地生态草牧业、耐盐经济作物、耐盐林果、耐盐中草药等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形成“技术创新中心+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示范推广模式。

四是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将盐碱地国创中心所在的黄三角农高区纳入东营市中心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城市建设功能布局,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主干道路与中心城区互联互通,加大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供给,打造中心城区“南部新城”,为盐碱地国创中心发展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关于这个问题,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作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请问,中国农科院在参与创建过程中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工作打算? 

   

?易可可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从四个方面来回答一下!

一是从组织层面,正如梁厅长介绍,盐碱地国创中心是由中国农科院和山东省政府共同组织,作为国家设立的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农科院将建设盐碱地国创中心作为履责农业科研国家队使命的重要抓手。中国农科院自建院以来,就把科技支撑盐碱地开发利用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批科研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尤其是在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这一“农业科技大会战”中勇挑大梁,艰苦奋斗,协作攻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为我国粮食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2021年在院党组的部署安排下,启动了院级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盐碱地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总经费2100万元,汇聚全院7个研究所22个创新团队,聚焦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产能提升进行集团作战和协同攻关,从“优种适土、改土利种”两个维度,破解盐碱地产能提升的技术卡点,构建粮油作物、饲草作物和特色植物综合产能提升技术体系。近期将组织全院近18个相关专业研究所和近50个创新团队参与到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的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工作中。

二是从建设层面,盐碱地国创中心是由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山东盐碱地农业公司和山东省农科院三家单位牵头,联合中科院相关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在内的18家国内盐碱地农业领域创新能力强、科研基础雄厚、产业化成效显著的优势单位共建,有效集聚整合全国盐碱地优势创新创业资源,塑造一支盐碱地方面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牵头建设单位之一的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是中国农科院开展耕地领域研究工作的排头兵和桥头堡,建所60年来,牵头主持了数百项国家重大项目,在耕地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0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0余项。建有我国唯一以盐碱土改良命名的国家级野外科学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盐碱土改良实验站,拥有中国农科院目前唯一以“盐碱地改良”为主要方向的成建制科研团队。2022年,资源区划所联合国内56家产学研用单位,牵头成立了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集聚科技优势力量和产业优势资源,搭建技术与经济合作平台,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产能提升和产业发展,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发展引导、产业规划和品牌提升,推动盐碱地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是从创新层面,形成了从国家层面集聚整合盐碱地领域优势科技力量和产业资源的国家级平台,目前拥有1个耕地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耕地保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具备了统领全国开展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研发的条件,为建设盐碱地国创中心奠定了深厚的科技支撑基础条件。谋划盐碱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盐碱地开发利用问题和需求导向,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立项,聚焦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大产品、集成模式等开展全链条创新研究,建立生态优先、以种适盐、用养结合、提质增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盐碱地国创中心将打造“国家队+地方队+企业”的一体化研发模式,通过发挥国家队核心攻关、地方队区域攻关、企业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各自优势协同创新,实现全国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水平高质量发展。

四是从决策咨询层面,全面参与了国家盐碱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规划,牵头编制了农业农村部《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工程(2021-2030年)》实施方案,全力支撑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中的盐碱地专项调查,协助国家发改委编制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利用规划,配合自然资源部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参与科技部盐碱地科技示范工程,在盐碱地综合利用重大行动和工程中发挥国家队的作用,作出积极贡献。近期盐碱地国创中心组建了由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以及来自中国农科院、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近30名杰出学者的专家委员会,汇聚了国内一流战略智力,共同谋划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

以上四个层面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加持与协同,是盐碱地国创中心的有力支撑,我们将在这四个层面深化布局,推动盐碱地国创中心高质量建设和发展。

关于这个问题,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

作为省里综合性、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也是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之一,请问,省农科院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工作打算? 

   

?刘开昌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盐碱地国创中心是我国盐碱地重要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我们山东省农科院作为牵头建设单位之一,倍感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

为支持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我们山东省农科院启动实施了“突破黄三角战略”。依托我院在黄三角农高区的东营基地,组建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作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事业法人,于去年6月30日由省政府批复建设,为我院开展黄三角相关科研创新研究以及深度参与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属地化载体支持。另外,我院整合全院相关创新资源,开展黄三角科技大会战,启动实施了“九大科技行动”,一年来取得了重大成效,在培育耐盐碱品种、研发关键技术、提升平台支撑能力、打造产业技术模式和样板创建等方面均有突破。目前,共收集引进种质资源5219份,筛选出51个耐盐碱品种,培育耐盐碱新品种39个,研发配套技术模式26套,打造应用场景30余处,示范推广盐碱地新品种、新技术5万余亩;落地经费超过2000万元;开展现场观摩会、培训会等重大科技活动100余次;授权专利、制定标准等知识产权30余项。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突破黄三角战略”,举全院之力支持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在组织管理方面:一是积极选派人员参与盐碱地国创中心共建领导小组、理事会和专家委员会等机构组建和运行;二是强化院内统筹和组织领导,确保院内相关创新资源向盐碱地国创中心集聚。在平台建设方面:一是继续做好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东营)等现有平台的运行管理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硬件条件,新建农业微生物中试、草畜动物试验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中试装备条件;三是完善共享服务体系,所有平台条件全部纳入盐碱地国创中心平台共享体系。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一是继续扩大属地化科研团队规模和层次;二是通过学科设置、联合创新团队组建、虚拟研究中心建设、职称评聘倾斜以及院创新工程项目重点支持等措施,进一步促进院内相关创新资源向黄三角农高区集聚;三是通过深化同省内外、国内外相关创新团队合作,不断扩大合作型团队规模。在科研创新方面:一是继续做好黄三角科技大会战,跟踪做好院内“九大科技行动”实施管理工作,确保各参与单位人员、经费、项目和场景“四到位”;二是扎实做好现已承担的国家、省和我院立项的科研项目,确保实现项目目标;三是加强科研组织管理,紧紧围绕盐碱地国创中心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组织联合科研攻关。在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一是大力开展公益性推广服务工作,扩大盐碱地相关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二是扎实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积极对接产业孵化器、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促进产业孵化。

关于这个问题,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李康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科技厅办公室刘凡子,联系电话:51751025。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更多>>
  • 省科技厅副厅长 梁恺龙

    省科技厅副厅长 梁恺龙

  • 东营市副市长 孙永

    东营市副市长 孙永

  • 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 毕建明

    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 毕建明

  • 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副所长 易可可

    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副所长 易可可